在一篇文章从草稿到投稿发表,每一位作者都会经历修改阶段。修改时,请同僚、朋友或指导教授阅读后,给予意见建议是常见做法。但有时候效果却差强人意,一来他人未必参与您的研究,对于研究细节不甚清楚,二来可能抽不出太多时间精力,仔细阅读。
如果您做了一个先导性不成熟的研究,却因故暂时不能继续下去,对此研究,您想要写一篇草稿或论文结构大纲,留待日后深化研究。这个意图非常好,但您要想到随着您学术能力的提升,原本的研究计划可能会变成一个庞大的课题,而一两年前甚至更早前写的草稿或结构大纲,已远远不符适用。
以下提供我常用的七种策略,希望能有助您应对上述的状况:
做好一件事
常常发生,投稿论文在规定的篇幅内塞了太多内容,甚至超过期刊字数限制(无法通过审稿的致命问题),或是各种内容杂糅在一起,模糊了主要研究论证、论点。这也是审稿人喜欢批评的地方:我不确定作者在提倡X,还是想尝试做Y。针对这种情况,建议您以研究论点为核心,试着让主题陈述更简单,让内容更清楚。
标题结构
一般而言,社会科学类文章应控制在八千字以内,书中章节也差不多,最多不超过一万字。考虑到读者的注意力集中程度,每两千字左右就应设置一子标题,即一万字的章节应有五个子标题。
在其他领域中,文章或书籍章节的字数更少,例如一篇医学类期刊文章的字数不得超过三千字。
切记章节标题要言之有物(不要流于形式、常规、空话、问句),用于提示章节的主要内容。值得一提的是,前言部分可以省去“前言”的标题,因为不用特别标注也一目了然。
在采用多层标题结构时,切忌标题混乱,这是在使用文字编辑软件时,常常发生的问题。另外也切忌将文字内容切割得过于细碎,如使用节、小节、次小节、次次小节等,如此无疑增加文章的复杂度。
一般而言,学术文章包含约四十个段落,其中约每五个段落为一个章节。这些章节分别为前言或文献回顾、研究的意涵、研究方法论、数据获取与分析、讨论、结论等。当然,上述文章段落的分配并非绝对,可以根据文章内容和论述方法而灵活调整。
一次到位
学术论文写作提倡简明达意,文章中相同内容不必要的反复提及是大忌。学术读者不像连续剧的观众一样,不需要预告,说完一遍再一遍,最后小结。因此,将一个不错的论点分解,再分散在文中的小段落中,是糟糕的作法。如果您的论文存在诸多这样的重复,请重新审视您的论文结构。
试试段落重新规划
这个技巧可有助您透过已撰写的文字、章节,检视全文的纲要,这被称为“反面大纲”的技巧。透过该技巧,您应该可以发现稿件的替代编排顺序,从而在必要时重新架构文稿,以求被期刊接受。
更清楚地呈现动机
我们的论文写作的最终目的,是让读者清楚知道研究的目的、亮点、结论,并认可研究的成果。研究者与自己的主题朝夕相处长达数月甚至数年的时间,常会忘掉自己开始的原因,为什么要这样做研究,若无法清楚的呈现研究的动机,读者则更是不知所谓。
强化论点象征
在研究层面,每一段落有所谓的“象征”,即如可支撑论点的文献引用、支持性引用、实证证据或以图表呈现的系统性数据等。在引用文献或实证时,不妨问自己该文献搜寻和所呈现的内容是否能够更具说服力,举例来说,增加参考文献、呈现系统化、全面性搜寻的实证、更有系统的实证搜集,或是更新稍微有点过时的文献搜寻。在投稿前,建议您务必省视您是否有做到强化论点象征。
改善数据和呈现方式
这一策略包含两个层面。首先,数据呈现要以保持一致、有效传达为原则;其次,从各图表的层面来看,要确保提供完整、清楚的标示,明确传达您想要呈现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