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读了一本不错的书,探讨有关科学研究员的写作学习方式,我想将本书的主要内容同大家分享。
对于大众而言,科学家似乎只会生出一堆沉闷乏味的实验报告,内容生涩,让人完全没有阅读的兴趣。为此,作者Lisa Emerson采访了来自四个国家、各大专业领域(纯数学除外)的106位科学研究员,深入探讨了各界对于科学家的刻板印象,旨在导正大众对学术作品的负面观感。
其实,科学家的笔下不乏优秀、甚至伟大的著作。请看英国皇家学院(Royal Society)公布的2016年度“科学图书奖”(Science Book Prizes)名单,当中包括英国华裔科普作家Ed Yong的《人体微生物的奥秘I Contain Multitudes》与英国心理学家Cordelia Fine的《睾丸激素Testosterone Rex》,两者皆为不可多得、妙趣横生的著作。
Emerson的研究契机源自于,科学领域研究生学习学术写作的过程与艺术或社会科学类学生截然不同。科学领域研究生是以实验室团队的形式进行研究,通常须与指导教授或同团队其他同学合作撰写论文。这种学徒制的学习型态与文学类研究生大相径庭,文学生通常是在图书馆独立撰写论文,然后将论文交由指导教授审阅,听取其建议,并不需要与他人共同写作。
未读此书前,一般人会认为科学家都非常重视写作,事实却并非如此。Emerson将访问对象分成两大类型:一类为“例行公事型”,此类受访者不喜欢写作,仅将之视为工作的一部分;另一类为“适应型”,此类受访者喜欢写作,虽然有时觉得辛苦。适应型的科学家不仅花很多时间在写作上,而且愿意花时间琢磨写作,甚至尝试不同风格,不随意交由资历较浅的团队成员执笔。
令Emerson感兴趣的是:这些科学家为何出现如此极端的区别?他们不是例行公事型,便是适应型。她并未评判这两类科学家在写作上是否应该要贴近社会大众,她更注意的是科学写作训练上差异,以及这种差异现象是如何发生的、又该如何调整。
以下是她书中的主要论点:
- 两类科学家都曾在学校学习时期选修过多门语言或文字相关的课程,因此两类间的差异与是否曾上过相关写作课程相关性不大。不过,Emerson亦强调,学校在教导科学写作方面仍有提升空间。
- 科学写作经验大多是通过合作、监督、阅读、模仿等过程习得。与指导老师合作的经历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负面的;所谓正面经历,譬如指导老师为学生修改论文时,并对修改的地方说明解释,而负面经历譬如多数指导老师,要不就是直接全部改写,又或是不加解释就要求学生修正。两类受访者均提及这种负面经历相较正面经历,要多很多。
- 所有受访者几乎都未曾获得任何引导式的阅读指导,而是自行摸索本领域的写作方式,因此难以真正掌握写作规范以及正确的写作学习方法。
- 所有受访者皆认为,博士后研究员十分需要写作上的支持,包括参加写作训练。专人指导(mentorship)是其中的关键要素,适应型类别比例行公事型类别获得更多支持,两类皆在大学时期上过写作课程,也皆表示这种经验具有显著的重要性。
Emerson指出,无论是大学对于科学写作训练缺乏重视,或是研究所师徒制下的学习经验差异,显然皆反映出改善科学界写作的必要性。她表示:科学界眼前的挑战是如何为研究生建立新的学习模式,同时灌输适当的写作学习态度与观点。对此,她认为答案并不只来自课堂学习,而是要持续且审慎地向学生传达写作方面的知识,这类沟通必须在学术生涯过程中持之以恒。
我个人认为,此书很适合做为指导教授指导学生的实用工具书。若能从书中挑出重点进行讨论,或可发展出一套有趣的指导方法,让写作训练在研究员养成过程中获得更多重视。此书主要例举了以实验室团队为基础的研究模式,因此此书针对的是科学界的读者,不过书中的内容也可供其他学科领域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