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多年来教授研究生学术写作的经历,我发现虽然我花了不少时间在讲解后设论述(metadiscourse),但后设论述却始终不受青睐,或者可以说是颇有恶评。招致这一结果的原因无非是,一来不符合研究生们长期以来建立的写作习惯;二来研究生中对其存在普遍的误解,认为其“生硬做作”。这点实在是令我深觉遗憾,因为对作者来说,思考是一份责任,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后设论述实在是一个不可规避的课题,这一点其实毋须赘言。
那么,到底什么是后设论述?简单而言,后设论述可以定义为一种作者用来组织文句、向读者传达、昭示文章内容的简单有效的手段(Hyland and Tse, 2004)。使用后设论述,能在文章、作者、读者之间建立起一种三角关系。但我们常常在急于构筑出一段满足读者的文字时,忽略了这种关系。
我最常给研究生的文章下的评语之一是:“您说了很多关于研究主题的事,但对于您所写下的文句却说得不够多。"文字是表层的,深层的意义是作者透过字里行间想要传达的旨意。这也是文字的主要功效,即引领读者读通文章,了解它的论点与论述。
依据我个人的经验,定义后设论述是必要的,但光是这样还远远不够。换句话说,仅仅是对后设论述下定义,不管是简单的定义还是技术性的定义,还不太能让研究生们扭转后设论述是种外来干涉的观念。
我发现若要帮他们克服这项心理障碍,最有用的做法是把后设论述分门别类,再辅以几个范例来解释(详细的分类请见Ken Hyland and Polly Tse. “Metadiscourse in Academic Writing: A Reappraisal.” Applied Linguistics 25, no. 2 (June 1, 2004): 156–77)。
一般而言,后设论述可以用来向读者传达下列这些讯息︰
文章的结构
笔者将首先(I will start by…)回顾文献中所记载的乌干达、津巴布韦、南非等国政府如何面对AIDS。
因为它们有许多共通的关键概念,以下将对这些应用在艾滋病的措施,依主题分别作探讨(…will be organized thematically.)。
概念之间的关联
总归一句(To conclude, …),关于十八世纪消费者需求的历史论述,自消费者研究发迹开始已几经改变。
大学的招生资料常常保证说校方会提供资源来帮助学生适应校园生活。结果,(As a result, …)许多学生都期待到校后能受到各方面的支持。
作者以例证支持其论述
然而,正如美籍历史学者John L. Brook所言,(…, as the American historian John L. Brook has demonstrated, …)Habermas对于公共领域的看法与权力的复杂性不符。
作者进一步解释某个概念
全球规范指的是放诸四海皆准的规范。举例而言,(For example, …)学生完成一系列的作业、考试、论文而获取学位目前是一项全球规范。
主张人格性是透过与财产的关系而体现对启蒙计划的每一个自行发展的延伸而言均极富意义。也就是说,(That is, …)若将人格性等同于财产所有权,那就含蓄地表示我们接受自由主义对身份的定义。
作者的主观认定
假设中PMT/CBT期间共同反刍的减少或许能部分归因于(… may also be due, in part, …)母亲忧郁症状的改善。
就笔者所知,(To my knowledge, …)这个问题尚未被仔细检讨过。
作者对文章内容某个面向的观感
这项卓越的(remarkable)成就显示,明确的政策目标得以比较迅速达成。
探索导致上下埃及统一的原因特别困难(particularly problematic),因为几乎没有那个时期的文献留存。
作者希望研究人员如何判读该论文的某个面向
学界广泛接受(It is widely recognized that…)自然资源之所以被视作自然资源乃是经过一系列特殊的决议、制度的实践、社会政治历程而判定。
这项主张引出一项明显的问题(raises an obvious question)︰攻击性失智病人与广泛性焦虑症病人在临床上的相似性。
论文内容如何反映出作者所扮演的角色
此处,笔者所使用的revival一词(My use of the term…)乃是基于文化振兴是一个弹性的、活生生的历程这样一项认知,社会成员透过艺术创新与音乐形式,赋予传统文化与习俗新的诠释。
因此,笔者尝试(I will try to…)将自然科学技术的知识和资源地理学相结合,以期促使两个领域的进步。
前面的这些例句,大多数读起来很通顺;不仅不会让人觉得不自然或很生硬,反而有凸显、强调的效果。事实上,将这些例句放回原文中,文章亦是自然流畅的。
我觉得探讨上述分类,有助于了解后设论述的不一样的使用方法。为了强化我们应用后设论述的能力,了解这些使用方式有其必要性。之所以存在后设论述的使用障碍,缘于我们常把它当成是一种路标,跟路标既笨拙又不灵活的形象重迭。
我把后设论述的应用方式分成四种基本类型:
- 经常使用后设论述。举例来说,学术文章会很频繁地使用例证,但未必每次都恰到好处。
- 我们会下意识回避使用某些后设论述,因为可能不符合某些学术写作的规范。比方说,某些作者会避免使用第一人称或情绪性的语言,但这些后设论述其实可以传达给读者一些信息,例如他们的态度以及他们希望读者如何解读文章的内容。
- 因为缺乏学术写作的经验,而不太敢使用某些后设论述。举例来说,某些作者总也写不出清楚的起承转合或提出明确的解释,而且他们不太懂如何确认自己的主张。
- 最后,因为缺乏清晰的文章总体架构,无法有效使用某些后设论述。很多作者没能适当说明文章的架构,往往是因为他们根本就还没搞清楚文章本身的内部机制。
这些不同的面向突显出,刻意去认定后设论述的好坏基本上是错误的。我们应该针对上述这四个基本类型,对自己的写作技巧提出质疑:
- 如果我们固定使用某些后设论述,我们是否总能恰如其当的使用?
- 我们是否能加强对学术写作规范的了解,以判断哪些后设论述适合使用,哪些不恰当?
- 我们是否能为读者设想,而去深入掌握后设论述的使用方法,克服后设论述的使用障碍?
- 最后,我们是否能培养使用后设论述清晰架构文章的能力,为读者提供指引?
以上问题有助于让我们了解自身该如何调整与加强应用各种后设论述的能力。我建议撰写论文时,把修改文章的时间拨一点出来,检讨文章中后设论述的使用。
我的策略是,不论所使用的后设论述属于哪种类型,着重检查其是否给文字叙述带来深度和广度的提升,以及是否能有助于引导读者领会文章的主旨、作者的态度等。唯有确实了解文章、作者、读者之间的三角关系,我们才能确实为读者提供所需的指引,让他们读过文章后能有最大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