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承认我们已经写好的文稿有错很困难,懒惰、宿命论、自我认同过剩,或对编辑的小埋怨,都会蒙蔽我们的眼睛,使我们看不清自己的文章可以更好。几个心理和技巧上的小动作,能帮我们厘清迷雾,提升文章的质量。
在写作过程中增加一个编辑阶段相当重要,这个阶段必须是独立的,而不应混杂在文章编写过程中。具体操作为,把刚写好的文章搁置在一旁几天,时间上的遗忘,有助于将您的思维逻辑从文章中剥离出来,以便更好的从旁观者的角度来审视文章。
用两倍行距和较宽的边界来设置页面,再将文章打印出来。充足的留白,有利于手动的增减内容。设定修改目标,如每页删减百分之十的字数,如此激励您编辑的野心。这一技巧非常适合用来精简文章。
一般人常将文章分隔成若干个独立的单元,再在每个单元中努力去找出需修正的问题,却没有一套编辑的判断准则。这正是“建立、模糊、侵蚀”测验可以派上用途的时候。这项测验亦是一套来评断句子、段落的标准,具体操作如下所述。
- “建立”是指文章中有助于展开论点的内容。这部分的功用在于延展既有的论点,提出新观点,提出新的证据,或解释重要细节,以增进读者的理解。
- “模糊”是指文章中较无益于发展论点的内容。在学术文章中,经常可以看到作者用冗长的篇幅,去回溯前人的研究、讨论研究动机、研究方法限制,或是提及不重要的细节。
- “侵蚀”性的内容是文章中的累赘,也许是不正确的理论、错误的事实、未经证实或有缺陷的论述等。另外,也可能论述本身是正确的,只是放在错误的位置上。譬如,一段天外飞来或是离题的内容,可能会使得主要论点语意不清或是不完整;或是引用了相当好的例子,但无法与论点贴合。在学术文章中,一个句子、一个段落,或一个图表,都可能因为不适当或不切题,而具有侵蚀性。又例如,稚气或不专业的遣词造句,错误的专业术语,或是写作风格太过浮夸,也同样具侵蚀性。其他可能具有侵蚀性的元素还包括,标示不清的图表、难以理解或没有价值的示意图或标示。这些都可能妨碍读者的流畅阅读,并给人一种不专业或不用心的负面印象。
依据以上的测验标准,逐一评断您文章中句子、段落、章节,分别归属于“建立”、“模糊”或“侵蚀”哪个标签后,接下来呢?我建议:
- 拓展具有“建立”特性的内容,或是把文章的重点摆在这些内容上。有时候,字数限制会导致具原创性的内容被压缩,或是关键点没办法完整陈述。删减其他的部分,将有利于完整呈现这些重点论述。
- 把“模糊”内容减到最少。事实上,研究论文中,不可能完全避免“模糊”内容。一些指示、段落连接用语、一些重复的句子和反复的论述、给读者的提示、相关或较不突出的论点,都属于“模糊”内容。只要运用适度,“模糊”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反而可以成全“建立”的内容。
- 删除或大幅修改“侵蚀”性的内容。通常,把“侵蚀”性的句子或段落直接删除,会比留下来好的多。不如建立一个“断简残篇”档案,将有问题的段落暂时移到这个档案中,确保反悔时,可以把丢掉的宝物重新找回来。另一方面,别忘了您也可以用改写的方式来解决侵蚀性的问题,如用更老练的方式来阐述论点,使用专业的概念或词汇,提出更有力的证据、更好的案例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