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前些日子读到一篇学术文章,文中的文献回顾章节问题不少。实际上,这些问题常出现在学术文章的写作中。
在书写文献回顾时,您或许想要比较数篇文献的异同,并将异同点罗列出来,又或许想依据时间顺序引述文献的研究,您也可能想陈述基于不同理论的研究成果。不论是以上何种方式,您都需要进行文献的比较及对照。
在文献比较、对照时,请您务必注意不要将作者的名字、文章及出版日期、和引用内容一一陈列,或无重点的堆砌信息,而使读者无法顺畅的阅读,甚至造成理解上的困难。举一则有问题段落的句构骨架为例:
“According to A & B (date), Professors in … at … C & D’s argument derives from E’s view that….. In a move similar to A & B, F (date) matches
C & D’s (date) concept of … with that of G’s (date) concepts of … . Writing in (title of book) G, (date) a professor in …, states: “two-line quotation” (p. ). Like C and D’s …., G’s notion of …… is…. G’s concepts of … are very similar to C and D (date) concept of … and….., “three-line quotation” (p.).
根据在……的教授A和B(年份)的说法, C和D的论点源自E的观点,亦即……。与A、B的作法相近,F(年份)比对C、D(年份)对……的观念和G(年份)对……的观念。在(书名)中,G(年份)身为……的教授,说道:“两行引用文”(p.)。如同C和D的看法,G的看法……是……。G对……的概念与C、D(年份)对……的概念极为相似……,“三行引用文”(p.)。”
根据我的理解,我把以上句构骨架内容,拆分开来,并条列出来,如下:
(1) According to A & B (date), Professors in… at… C & D’s argument derives
from E’s view that….(2) In a move similar to A & B, F (date) matches C & D’s (date) concept of… with that of G’s (date) concepts of….
(3) Like C and D’s…, G’s notion of… is….
(4) Writing in (title of book) G (date) states: “two-line quotation” (p.). G’s concepts of… are very similar to C and D (date) concept of… and…, ‘three-line quotation” (p.).
如此条列化的改写后,事情的来龙去脉一目了然。但读者可能还是看不懂作者
到底想表达什么。造成这个状况的原因是段落中缺乏主旨句。
作者真正要讲述的是C和D的观点是以E的想法为基础,发展出来的(根据A和B的说法)。然而,F说事情根本不是这样,他认为C和D的想法应该是来自G,并且引用G的说法作为佐证。
可见缺少主旨句,使句子读起来晦涩难懂。建议不妨如下添加主旨句(当然亦存在其他的改写方式):
“One the one hand A and B say that it is derived from E. E wrote about …. and ….. However, an alternative view (F, date) is that it is actually a reworking of G’s work. F for instance shows the similarity between …. and ……”
一方面,A和B说来源是E,E提到……和……。然而,另一派说法(F,年份)指出,C、D的来源其实是G的作品的重制,F举例显示……和……间的相似性。”
这样的改写,除了清楚明确的表达句意外,还避免了一味采用“他/她说……”的单调表达方式。
但这样的改写,同时产生另外的问题,即段落中原有的一些次要信息被忽略,例如,段落中曾提及的“Professor of”(……的教授)。该信息可能暗示学科、大学、国籍等重要信息,但因作者并没有特别说明,所以读者不能领会作者的意图。如果这讯息很重要,建议作者不妨增补说明。
慢着,修改过的版本看起来仍然不完整。会这样主要是因为我们不知道段落的目标为何?提及的争论有什么意义?读者为什么需要知道C、D的想法从何而来,来源是什么?知道C、D的想法的两个可能的来源真的很重要吗?其中一个来源有提供另一个来源所没有的某种东西吗?
可能无法在一个段落中回答上述的所有问题,作者不妨增加一个段落,重新编排内容,试着说明重要的信息,以使读者了解自己的意图。
同时,我会预期段落的最后有一句结语,可以结合陈述的实证,引导文章接下来的走向。
总而言之,原段落没有主旨句,缺少结语,在短短一小段文字中,塞了一堆重点不明确的信息,如名字、年份、引用文、地点等,使得整段窒碍难懂。且标准段落结构之宣称、实证、结论三要素,不存在于该段落中。
不过该段落最大的问题,在于作者没有编织出贯穿文本的主线,未使用后设描述向读者解释发生了什么事。一旦这种不断唱名却疏于建立架构的问题蔓延数段,甚至是一整个文献回顾的章节时,文献的讨论将有如无头苍蝇,即使有主旨句和结语,但一整段文字仍会变得毫无意义。请谨记,文献的书写永远都是服务于文章结构的原则。
可能因为语言或信息杂乱等原因,作者不能从堆砌的实证中,精简提炼出恰当的文字叙述,因而无法有效的向读者阐述自己的主张或告知说所述争论的重要性,这样的呈现方式相当不利于阅读。这代表可怜的读者须自行硬啃这一堆人名、年份、引用文字后,再归纳出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