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审完四篇论文,发现作者似乎对他们各自的研究领域了解不够,导致论文研究成果对所属领域的贡献不明显。而这几篇论文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引用的文献较少。
时常有同学问我,做研究、发论文,倒底要看多少篇文献才算足够?会有读太多文献的情况吗?攻读博士的头几年会不会读太多文献了?
有同学在写作课堂上,跟我抱怨说,写作论文前的大量阅读让他们产生一些负面情绪,例如感到厌烦或自我怀疑。譬如,有人在大量阅读他人论文后,变得不自信,怀疑自己的研究不够分量。又例如,有人看了很多很学术但却枯燥的论文后,对学术写作心生恐惧。
如果您也有上述或类似的感受,请务必跟您的同学和导师讨论,因为阅读本应该是一件有趣的事情才对,即使有些文章读起来可能会比较费神。但话说回来,到底读多少文章才算足够?假如您热爱阅读,会有阅读过多文献的可能吗?
实际上,并不是所有学者都认同在研究的初期阶段,须有广泛且大量地阅读。社会学家Robert Merton曾说过“博学与创新有时会此消彼长”。他认为,学者的创造力可能会因他人思维的影响而减弱。Merton的说法体现在研究的初期阶段,大量阅读会发散我们的思绪,反而会花更多的时间整理聚拢思绪。支持Merton论点的人,偏好在研究初期阶段,经由自己的脑力激荡,配合既有理论,设定自己的研究方向。
同样的,Harry Wolcott也认为“比起阅读,我宁愿自己写”,等到确有进一步需求时,再去找文献。这一需求可能是,需要引用某分析方法的确切内容,或是要针对他人的研究做补充、改进、反驳等,才需要大量阅读。
然而,现今许多研究生培养机构都一致认为,研究生在进入论文课题之初,进行大量阅读是理所当然的。这些机构通常希望博士生在研究开始前,就提交一份完整的研究计划书供审查,包含文献回顾、研究方法等章节。实际上,这更像是一种风险管理策略,利用研究计划书审查制度,找出谁没办法念完博士。
排除这些舍本逐末的作法,导师应该提醒博士生,在文献阅读的同时,也要记得清楚自己对研究的想法,更要清楚告诉学生,阅读是为了自己好,而非仅仅为了达到学校要求。
就我个人而言,我支持研究前的文献回顾,不能等到需要时才去找来看。同时,过度阅读同样存在问题,不能只寄希望于阅读他人的研究,来获取研究的灵感或启发。对于博士生和所有学者而言,阅读一定且恰到好处数量的文献是关键。
谨记,阅读的最终结果,不应是干扰我们的思路,而是应能提升我们思考的能力。回顾文献的内容,并将这些内容与我们的研究做连结,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理清思绪,而且应让我们更深入了解所属研究领域。例如,文献阅读让我们知晓,并不是所有人的研究都是真知灼见,我们不必暗自菲薄。阅读文献是为了获得研究灵感、完善研究计划、找寻合适的研究工具、找出可衍生研究的议题。文献阅读不仅只影响研究的初期阶段,更是对研究的所有阶段都有极大帮助。
总而言之,不应让我们迷失在大量阅读中,而失去了自己的想法。若不幸发生这种状况,不妨暂停阅读,静下来好好梳理自己的思路再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