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我阅读了一篇文章,想将文中从其他文献引用的概念用于自己的论文中,我该引用哪篇作为参考文献的来源?
—演讲听众的提问
回答:
原则上,大多数的情境中,您应该找出引用内容的最初来源。
想象您引用了一篇文章,转述该文的研究内容。再想象您文章发表的数年后,有人又对您文章中转述的内容,再做转述。如此,经多次转述的内容可能与最初的表述已相去甚远,要在这个阶段试着去确认出处、找出初始原文,可能会非常困难。
实际上,这样的情况在学术领域司空见惯。更有甚者,第二手的来源比原文更广为人知,在论及引述概念时,都引用第二来源。这样的情况倒也不是不行,但若第二手数据误判或错误呈现原始概念,这就是个问题了,不仅会误导读者,更可能导致基于错误信息的错误研究方向。
第二手引用的可能原因之一,可能是找不到原始的来源。我经常在试着寻找原文来源时,发现来自研讨会的论文集,有许多没有网络可索取的原文,或是来自名不见经传的期刊。如此一来,引用第二手来源就显得更站得住脚。
又或者,原文来源不是写得很好的文章;有时候文章获得出版,不代表质量很好。这时候您就要衡量,不要因为方便论述就引用这样的文章,如果背后的研究基础很弱,反而不足以支持您的论点。
因此,您应该检视引用的原始来源,尤其是关乎论文中重要的论点、论据时,更应如此。
以下提供一个例子来说明。假设您正在读的文献比原始来源的描述更为清楚,这样您可以两者都引用:首先指出原始概念的出处,再用第二手来源的逻辑作补强,例句如下:
In 1986, Smith proposed a radical new theory to explain X. As Jones (2001) later explained, this theory was based upon...(在1986年,Smith提出一套彻底的新理论解释X。此后,Jones (2001) 解释此理论的基础是……)
当然,追踪原始来源需要耗费额外的工夫。所以,只在确认与自己的研究确实存在重要的关联性,如为论点、论据的依据等,才有必要去追根溯源。我在博士生写作中最常看到的问题是,相干不相干的文献列了一堆,真正扣题的并不多。因此,专注在最为相关的文献,去芜存菁,才能让您的文献引用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