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我要如何用非美国的数据去投稿美国期刊?
─暨南大学某博士生
答:
最近我读到一篇有趣的文章,正好回答了这个问题,在此跟您分享。这篇文章的作者是Carol Kulik,一位美国籍的教授,长期在澳洲工作。
Kulik, C. T. (2005). On editing in an international context. Journal of Management, 31(2), 162-166.
在本篇文章中,Kulik教授以清单的形式,阐述了她对作者、评审、编辑们的期望,并希望所有期刊都以国际化为定位。
把论文定位为给国际读者看的文章
Kulik教授指出,如果作者的背景与期刊大多数的读者差不多,比较不容易发生意识上的差异及理解上的障碍;但若作者的背景或所在地域,跟一般读者有很大的差异,那就难说了。不过,Kulik教授(Kulik, 2005:163)并不认为这样不好,相反,她建议作者们应该要忠实呈现地域的独特性,加深广大读者对其差异性的了解。
“我希望所有的作者(美国与非美国的)都能解释为什么他们提出来的问题会对自己国家以外的人有意义,而如果作者们能更进一步突显出他们的情境的独特优点与效益,那更好。非美国论文的作者,有时候试着会把数据的来源国,藏在方法论里面。
如果你一开始就假设学界对不是美国做的研究有偏见,那这样做似乎还挺聪明的。但评审们可是非常讨厌这种做法的,因为这就像是学术版的躲进衣柜里然后突然跳出来吓人。这会让评审心里产生一个又一个疑问(‘为什么这个作者不早一点提这件事?’、‘这里面是不是隐藏什么问题?’等等),然后作出跟作者所期望的恰恰相反的反应。
作者有责任要把研究的情境与脉络向评审解释清楚,让评审能理解提出的研究问题在这个情境脉络下的意义。一般而言,这就表示情境应该要在引言里就提出来。”
文章要用期刊读者领域的专业术语来写
对此,Kulik教授解释道,每一份期刊除了有自己独特的创刊主旨外,还有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而且可能并不为圈外的读者熟悉。她鼓励作者们应该先掌握目标期刊的专业术语,然后再去投稿。
质疑我们的常规
Kulik教授的清单里的最后一项是针对美国期刊的编辑与审稿人的。她从自己的研究里面举出两个例子来解释,在美国学术界被视为理所当然的常规,却未必在别的国家适用,特别是美国研究里很常收集员工数据,但在澳洲,这种做法却是触犯了研究伦理。
这篇文章很有趣,所以如果在美国期刊发表非美国数据让您感到为难,我很建议您去读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