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美国政治学家拉斯维尔提出“5W分析法”,经过不断的改进,该方法演变成一套成熟的“5W+1H”模式。学术文章中最常见的写作模式大多出自于六何分析法(又名六何法),即何人(Who)、何事(What)、何时(When)、何地(Where)、为何(Why)及如何(How)。
5W1H的六何法,是写作领域常见的隐藏模式,本期文章说明如何将此模式应用在“对话翻译”中。
英文论文中的对话翻译常见于引用人物访谈的内容,即将纪录片、访谈、新闻等非英文的语音对话,翻译成英文后,引用在论文中。如何将双方所陈述的语意清楚且自然的呈现,会直接影响读者的阅读体验。
翻译出自然的对话,译文读起来就如行云流水,读者能快速吸收信息且抓到重点。反之,若是对话翻译的不自然,会导致读者阅读不顺畅,轻则让读者产生误解,重则会导致读者抓不到头绪而直接放弃阅读。因此,如何将对话内容翻成自然且顺畅的译文,实为一大考验。
在翻译访谈时,我们可以先判定归属于六何法中的哪一类,进而决定如何翻译,才能将重点强调出来,凸显访谈对文章的意义。而在将翻译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理解字面上的对答,还需要去解读受访者当下的情绪,了解讨论议题的时空背景,从而使我们的翻译更能体现受访者的特质,例如职业、年纪、个性和立场等。
问、答都应遵循六何法,如下对应:
- 若是问“何人”,我们的答复就应回答“谁”。
- 若是问“何事”,我们的答复就必须指定“此事”。
- 若是问“何时”,我们的答复将须表达“此时”。
- 若是问“何地”,我们的答复就需强调“此地”。
- 若是问“为何”,我们的答复就需包含一个或多个“原因”。
- 若是问“如何”,我们的答复就能给出清楚的“解释”。
每一个提问都必须拥有相对应的答复,若是答复无法提供有效的信息,那么就会出现文不对题,造成读者对访谈内容的误解。因此在翻译属于六何法的一问一答时,解读访谈的内容及提取有效信息尤为重要。当然,理解文章的概要、分析或结论,也能对理清六何法的问与答提供必要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