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中文,不同的地方会有不同的用语,比如 “panda” 可能会有“猫熊”或“熊猫”称呼。中文里有这样的用词差异,在英语系国家也一样如此,比如美式英语和英式英语。
美式英语和英式英语的差异,有很多在于拼法上的不同,比如英式英语的 “colour”,在美式英语则拼写为 “color”。该差异可追溯至十九世纪初,归功于美国知名语言学家 Noah Webster,即 Webster 辞海的作者。
Webster 在汇整 Webster 辞海时,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简化英式英语所谓多余的拼法或文法,而其中之一是省略他所认为多余的 “u”。
除了拼法上的不同,两个英语体系也有各自不同的惯用语,比如美语惯用语 “the whole nine yards”(全九码),意指 “全部、一切”。该词组可源于十九世纪的纺织业,当时的布料多以九码的长度销售,故 “全九码” 代表 “整匹布料”。
若翻译人员缺乏对惯用语的了解,很可能会依据字面上的意思做翻译,造成翻译错误,也就是所谓的 “lost in translation”。故此,翻译不仅是单纯语言上的转换,它更有文化、历史信息的交流与移植。这种深层次的语言移植,以前常常为大家所忽略,但影视文化的流行大大促进了不同语言、不同时空背景的社群间的沟通。
举例而言,漫威《星际异攻队2》一幕中,Mary Poppins做自我介绍:I’m Mary Poppins, y’all。
Mary Poppins在电影中印象深刻的一幕为撑伞降临伦敦街面。为打入东方文化市场,《星际异攻队2》雇请字幕翻译公司将Mary Poppins的自有介绍翻译为:“我是豆豆龙”,呼应大众喜爱的日本动画中姊姊把雨伞送给龙猫一幕。实际上,龙猫与 Mary Poppins之间大不相同——Mary Poppins是使用雨伞飞行,而龙猫只是撑伞挡雨。
在做中英翻译时,应该将文化历史移植的需求同时考量其中。译文可以通过有效的批注来说明背景故事,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内容的描述和重点。